西安依巴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
地址:西安未央区凤城三路与太华路
电话:400-865-5639
手机:17391724319
网址:www.ylxuelian.com
Copyright © 依巴特乳业 All Rights Reserved.
陕ICP备18000094号 网站建设:中企动力西安
微
信
公
众
号
访
问
手
机
版
新闻动态
千年丝路商旅为何最喜欢骑骆驼?
如今,重走丝绸之路已不再是难事,只要租上一辆越野车,就可“日行千里”。但在古代,走丝绸之路可非易事,凿空西域的西汉外交家张骞首次西行,前后花了13年时间。
丝绸之路是中西交流的重要通道,中国向西方输出丝绸、皮毛、铁、纸等当年西方没有的物品,西方向中国输入包括苜蓿、葡萄、石榴、核桃这类农副产品在内的域外特产,都要通过这条古丝绸之路。由于这条路要经戈壁沙漠,爬崎岖山路,越无人高原,古人首先选中了能长途跋涉、忍饥耐渴、负重超常、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超强的牲畜——有“沙漠之舟”赞誉的骆驼,考古文物中已发现多种骆驼。
中国人饲养和使用骆驼的历史非常早。《史记·匈奴列传》记载:“唐虞以上,有山戎、猃狁薰鬻,居于北边,随草畜牧而转移。其畜之所多则马、牛、羊。其奇畜,则橐驼、驴、驘、駃騠。”这里的橐驼(tuótuó)即骆驼,作为一种“奇畜”,先秦时西域各国已将骆驼当作贡物进献中原王朝。到西汉时,朝廷还设有“牧橐令丞”官职,鼓励边疆民族饲养骆驼。
骆驼不仅负重能力强,一般可负千斤,日行二三百里,而且拥有惊人的记忆力,比驴、马的识途能力都强。有这么一个传说,元朝皇帝一般秘葬,下葬后“以万马蹂之使平”,地面不留痕迹。后人如何祭墓?据元末叶子奇《草木子》称:“杀骆驼其子于其上……欲祭时,则以所杀骆驼之母为导,视其踟蹰悲鸣之处,则知葬所矣。” 在古丝绸之路上,往来西域的商旅们都是成群结队骑着骆驼,根据沿路骆驼遗粪认识路线,越过四面茫茫的大漠。
骆驼在野外能知泉源、识水脉、测风候。夏季时沙漠上会突然刮起伤人的热风,对行旅威胁极 大。热风将至,老骆驼便会鸣叫聚集站立,把口和鼻掩埋在沙中。人们一见骆驼有这种表现,就会赶紧用毡布捂住口鼻以避灾,此即《魏书·西域传》“且末”条所记:“风之将至,惟老驼预知之,即鸣而聚立,埋其口鼻于沙中,人每以为候,亦即将毡拥蔽鼻口,其风迅驶,斯须过尽,若不防者,必至危毙。”
在人们的印象中,马的骑行是最快的,其实在负重的情况下,骆驼远胜于马、驴、牛等所有畜力。西汉东方朔在《七谏》中,曾将骆驼与日行千里的神马相比:“要褭奔亡兮,腾驾橐驼。”北宋张择端的《清明上河图》也形象地描绘过北宋的驼运之盛。一直到明清时,骆驼都是古丝绸之路的最重要交通运输工具,《明史·西域传》记述:“撒马儿罕……频岁贡马驼……所进阿鲁骨马、每匹丝缎四表、裹绢八匹;驼三表、裹绢十匹。”
丝绸之路是漫漫征途,绝无平坦之路可循,跋涉者须以人畜的尸骨为路标前行,一个脚窝紧连着另一个脚窝,一匹骆驼的头紧顶住另一匹骆驼的尾,沉稳而缓慢地前行。唐代杜佑《通典》说:甘肃武威的西北有一条通往西域的捷径,但要穿越1000余里的沙漠,四面都是茫茫无际的沙漠,没有现成道路可行。要想通过,“唯以人畜骸骨及驼粪为验”。这些成为路标的“骸骨”“遗骨”“遗骸”中,有一大部分是骆驼的遗骨,坚硬如胡杨,倒卧1000年不死,依旧枝枝挺立,直指前路;又如暗夜里的明灯,照亮了风沙弥漫的丝绸之路,给在艰难中行进的人们带来生的希望。驼队,是万里沙海中唯一移动的风景;叮当的驼铃,奏响的是雄伟壮阔的文化交流进行曲。